文/吳國斌(中醫師)

編者按:本篇吳醫師帶讀者認識五派中醫頭皮針療法,如何治療全身疾病與疼痛,並分享臨床應用經驗。

🔴觀看完整節目:

🔔歡迎訂閱綠色東方:
https://bit.ly/3aISR1Z

在古代,頭部的針刺療法主要是以頭部的穴位為主,主要是治療頭痛、頭暈、精神疾病,以及眼、耳、鼻、口舌等疾病。現代醫學對腦部解剖及生理學的認識,許多專注在頭皮針刺治療的中醫前輩們,吸取了現代醫學腦部功能的知識,並結合中華傳統醫學的理論,透過臨床不斷地驗證、改良、提升,而有了現在對腦部疑難疾病顯著療效的成果。

中醫頭皮針的派別很多,主要的大師級人物有:焦順發,方雲鵬,朱明清,林學儉,劉柄權,以及日本的山元敏勝等。他們有的以現代醫學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為主,有的以中醫傳統的理論為基礎,有的以自己經驗摸索獨創為主,總之各有特色,使頭皮針的效療不斷地擴大,並大大地超出了古代醫書所記載的範疇!現在,頭皮針不但可以治療頭部所有的疾病,也可以治療全身五臟六腑及四肢疾病,甚至可以用來針刺麻醉,使病患在不施打麻醉針的情況下開刀手術!

由於中醫頭皮針的派別很多,這裏僅將我自己融合以上各派別所學並驗之臨床,再加上個人臨床觀察頭皮針刺後經氣運行的特殊現象,予以總合整理報告如下。

中醫的經絡在頭部的循行及穴位的分布,其實是有一定的軌跡可尋,仔細地用「大拇指或食指指甲側面」觸摸,是可以察覺得到的。經絡在頭皮的路徑,摸起來像是一條溝,而穴位則像一個洞。

中醫的經絡在頭部的循行及穴位的分佈,其實是有一定的軌跡可尋,仔細地用「大拇指或食指指甲側面」觸摸,是可以察覺得到的。(吳國斌醫師提供照片)

 

各家頭皮針大多以西醫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為主,是以各功能區域在頭部外表的對應區域來針刺治療。有些區域的定位不太好找,若熟悉了以上用大拇指或食指觸摸的手法後,就可以很快速地定位出中醫的經絡及穴位,再透過這些定位來推出各個大腦皮質功能的位置!

不同於現代醫學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理論,中醫除了經絡、穴位理論系統外,還有一套特別的「生物全息律」理論系統,此一系統自古即早已使用在中醫的診斷及治療中,例如:脈診、舌診、面診等。

1981年,大陸學者張穎清教授,於《自然》雜誌發表了「生物全息律」理論,受到了廣大的迴響,這套理論為傳統中醫的許多觀察結果作出了絕佳的註解。

所謂「生物全息律」即生物體的「某局部」(全息元)能反映「整個生物體」的訊息之謂。人體的全息單元遍布於全身,每一全息元都是人體的縮影,因此某一全息元中臟腑的對應部位有了變化,即可能代表了該臟腑有了病變,而治療該局部位置,即可治療對應的實質臟腑。

中華傳統醫學的脈診、面診、舌診等理論,即是生物全息律的應用。吾人可以透過手腕附近把脈部位(橈動脈)的陰陽氣血變化,以及面部、舌部的色澤、病理變化,來探知身體五臟六腑的病情,以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。

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,並沒有明確指出頭皮的哪個部位對應到哪個臟腑,經由20世紀許多中醫前輩們的努力,找到了幾個頭皮局部區域與人體臟腑四肢的對應點,豐富了頭皮針臨床治病的療效,而且這套理論完全不同於現代醫學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理論。

 

一、方雲鵬伏象和伏臟理論

  • 伏象理論(總運動中樞、陽中樞)

伏象理論是方氏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的,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其定位,符合「天人合一」的觀點。洛書的配位有一段口訣:「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居其中。」此是古人以身形對應四方的九宮八卦法。

「人與天地相參也,與日月相應也。」方氏臨床實踐發現,此方位圖正好似一個人伏臥在頭部的矢狀縫、冠狀縫及人字縫上,因此建立了其獨特的伏象理論。

伏象亦稱「總運動中樞」、「總經絡中樞」。伏象是經絡系統中機能聯繫的「陽中樞」。它總督了一身之陽經,亦稱陽經之府,又是經絡系統的總樞紐。透過刺激陽中樞伏象,可以起到調和陰陽、疏通氣血之作用。

伏象以主治陽經疾病的運動系統、血管系統、神經系統的疾病為主。臨床常用於治療:腦血管意外偏癱、腦炎後遺症、小兒麻痹症、風濕性關節炎、截癱、多發性神經炎、頭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腦震盪、神經衰弱、高血壓、低血壓、冠心病、心律紊亂、腰扭傷、腰肌勞損、椎間盤突出、頸椎病、脱肛、痔疾、大小便失禁、感冒、發熱、鼻炎、額竇炎等。

頭皮針-方雲鵬-頭部頂面部位示意圖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  • 伏臟理論(總感覺中樞、陰中樞)

伏臟似一縮小的人體,頭向額正中線,足向額角,左右橫伏於髮際的部位。

伏臟穴區,主要治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與紊亂,而引起的內臟和皮膚感覺方面的疾病。如: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高血壓、心率失常、智能低下、神經衰弱、精神異常、性格改變、酒渣鼻、神經性皮炎、內分泌紊亂、牙痛、心悸、冠心病、心臟官能症、肺炎、膽囊炎、胃炎、胃下垂、腸炎、腹瀉、痢疾、腎炎、膀胱炎、痛經、月經不調、子宮脱垂、尿失禁、尿潴留等。

頭皮針-方雲鵬-頭部前面部位示意圖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
二、朱明清人體陰陽全息理論

朱氏頭皮針是以中華醫學傳統理論為指導核心,從定位到治療始終貫穿陰陽、五行、臟腑、氣血、經絡學說,尤其重視經絡學說。同時又融匯相關的西方醫學理論體系,結合生理解剖、組織胚胎、生物化學以及臨床病理、生理、免疫、診斷等醫學知識。與純以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在體表投影的頭針療法有明顯的區別。

其治療區定位特點,是根據中華醫學陰陽、臟腑、氣血、經絡等學說和生物全息理論,結合臨床實踐,以百會為中點,前為陰,後為陽,督脈為中線,左主氣,右主血,在足太陽膀胱經頭部兩側進行定位。

朱氏頭部穴區的分布亦似人體的縮影:

從神庭穴至百會穴,如同一個人體仰躺,對應到頭面及五臟六腑。神庭穴相當鼻尖,囟會穴相當膻中,前頂相當肚臍,百會穴相當於百會、會陰、湧泉三穴重疊。

從百會穴至腦戶穴,如同一個人體俯臥,對應到人體背部脊椎系統。後頂穴相當第三胸椎,強間穴相當第二腰椎,腦戶穴相當尾骨。

朱氏全息俯視圖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
三、劉柄權八卦頭針

劉柄權根據《周易》九宮八卦學說與頭部經絡腧穴相結合,在傳統針灸理論指導下,結合現代解剖學知識創八卦頭針,運用於治療中風偏癱,帕金森氏病,小兒腦癱,小兒多動症,弱智等疾病。

1. 百會小八卦

以百會穴為中心,旁開1寸,以督脈正中線百會穴前1寸和百會穴後1寸,分左、右、前、後、左上、左下、右上、右下呈八卦形向百會穴透刺1寸。即四神聰再加4針變成八卦形。

【主治】下肢運動、感覺障礙,舞蹈震顫,頭痛,眩暈,癲癇,神志病,脫肛,子宮下垂,失眠等。

2. 百會中八卦

以百會小八卦外1寸向百會小八卦同方向透刺1寸。

【主治】上、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,脾胃膀胱腸疾患,書寫障礙,頸項痛,頭痛,癭氣,耳鳴等。

3. 百會大八卦

以百會中八卦外1寸向百會穴方向針刺,即以百會穴為中心,旁開3寸,呈八卦形向中心透刺1寸。

【主治】失眠,記憶力障礙,命名性和運動性失語,上下肢運動、感覺障礙,中樞性面癱,頭面部病症及感覺異常,流涎,偏頭痛,眩暈,耳鳴,耳聾,上焦疾患,咽喉、胸膈疾患等。

以上百會穴大、中、小八卦為治療偏癱最常用八卦頭針,療效最為顯著。其臨證運用之時,根據病情而選用1個八卦或2個八卦,甚至3個八卦同時使用,有時也配合其他部位的八卦頭針同時使用,以加強療效。

劉柄權八卦頭針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
四、林學儉額五針、顳三針、小腦新區

1. 額五針

此區有督脈、膀胱經和膽經通過,位於額葉前部的額前區,即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誌之間,此處可針刺五針,五針之間距離相等成扇形排列,每針皆從入髮際2cm處向後針3cm長或從入髮際5cm處向前針3cm長。

作用:大腦額前區掌管意識、思維、情感、記憶和信號運用等,負責設計不同行為模式。

主治:由該區病變引起的精神障礙,如感情淡漠,反應遲鈍,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和不加注意,記憶力減退和智力減弱的綜合徵候群。例如老年癡呆症早期、憂鬱症、自閉症、精神分裂症、更年期綜合徵、兒童多動症、智力落後和失眠症。

林學儉額五針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
2. 顳三針

主要有膽經通過,一般針刺三針。第一針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3cm處向後刺3cm長;第二針自耳尖2cm處向後刺3cm長;第三針自耳尖上1cm處向後刺3cm長。以上三針皆與水平成15°〜20°角,三針之間距均為1cm。

作用:增強聽力與感受性語言和記憶力的儲存。

主治:神經性耳聾、眩暈症、感受性失語和記憶力損傷,顳三針是治療耳聾和智力落後的主要選區。

林學儉顳三針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
3. 小腦新區

(1)小腦新區

小腦新區位在枕外粗隆凸出處向下2cm,左右旁開1cm的範圍內。根據病情可刺四至七針。

主治:復視、眼球震顫、聽力減退、構音困難、失語、軀幹搖晃(表現為走路搖晃)、面癱、面部痙攣、偏癱和震顫麻痹。

(2)左右小腦半球區

進針處大約在風池穴附近,可交叉刺兩針。

主治:同側上肢和下肢共濟失調,同時對肌張力增高或減弱及乏力等症狀有明顯療效。針刺要達到骨膜,用強刺激手法方能奏效。

林學儉小腦新區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
 

五、山元敏勝—山元式新頭針療法

日本山元敏勝在額葉前髮際之上找到了腦點與十二對腦神經點。

腦點位在前額髮際上約3公分大的範圍內,腦點的中心是腦幹部點,兩側額前髮際上面是大腦,後面是小腦。

十二對腦神經點找法:

橫軸:正中線旁開1公分。

縱軸:從前髮際開始往顱後算6公分。

十二對腦神經點與中醫的十二條經絡相對應,其對應關係如下:

(1)嗅神經—腎    (2)視神經—膀胱    (3)動眼神經—心包

(4)滑車神經—心    (5)三叉神經—胃    (6)外旋神經—三焦

(7)顏面神經—小腸  (8)前庭耳蝸神經—脾 (9)舌咽神經—肺

(10)迷走神經—肝   (11)副神經—膽    (12)舌下神經—大腸

腦點、腦神經點的適應症:

中樞與周邊神經引起的疾患,例如:半身不遂、多發性硬化症、帕金森氏症、癲癇、腦性麻痹、失眠、偏頭痛、耳鳴、阿茲海默症等。@

山元敏勝—山元式新頭針療法。(醫道心傳製作組製圖)
 

文章授權:醫道心傳

 

》》》牙齦不痛了!了解牙痛、牙齦、牙周病患者的福音